只有閱讀 | 我可能錯了:放下「對」的執念

前陣子看網路上很多人都在推「我可能錯了」這本書,所以就去買書來看,這次不一樣的是,我是買英文原文書來看,想說既然已經有養成了一些閱讀習慣,且我又想把英文融入在日常中,所以這次就挑戰看看英文版,幸好這本書英文單字難度不會太高,所以大概都能懂,蠻推薦像我一樣卡在中階英文的人買來看,但我更推薦的是這本書的內容。

01.我可能錯了_書

這本書是在講述作者的人生經歷,他從小學業突出、並且在年紀輕輕的 20 幾歲就已經在一家企業擔任財務高管,然而這樣看似令人羨煞又一帆風順的人生,作者卻在 26 歲放棄高薪又有發展的工作,前往泰國出家成為森林僧侶,並在 17 年後還俗回到瑞典,面對各種人生的轉折。

老實說,一開始看到「出家成為僧侶」的經歷時,對這本書並沒有太大興趣,一來是我覺得那不是我想過的人生、二來是我不太想看太宗教的書(但實際書中並沒有什麼宗教),讀後完全改觀,裡面作者在用以輕鬆詼諧的方式描述他的修行生活,並在修行中所體悟的一些人生智慧,和如何面對生活各種情緒波瀾。

甚至有幾段會停下來反思:

會不會很多時候,放過自己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



以下是我從書中擷取出來對我反思最多,或是很喜歡的部分

1. 磨過的稜角,才是成熟後的樣子

我個人超喜歡書中的這段「鵝卵石」比喻,每個人出生時就像是被海沖刷上來的鵝卵石,全身帶著稜角來到這個世界,然後與周遭其他一樣帶著稜角的鵝卵石互相抵撞、擠壓、推扯,在一次次的衝突與磨合中,慢慢磨掉彼此那尖銳與堅硬的稜角,變得圓潤、光滑、發亮,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共存,也與自己共處。

If you want someone to be easy to deal with, there’s only one way: Learn to like them as they are.

我可能錯了_鵝卵石
Photo by laura adai on Unsplash

這個「鵝卵石的磨合」比喻,讓我最有感的是在剛進職場時。那時的我像一把未開刃的刀,直得可以劃傷人,覺得有話直說有什麼錯?幹嘛像其他人一樣虛偽?只要我覺得對方有做錯,即使是當大家的面我也要指出來!直到後來,才發現說出來的方式有「很多種」,沒有必要去選擇一個讓對方難堪的方式,溫柔委婉的提醒對方,並適時的給予台階下,反而是更圓融的處理方式,當然當時也是經過一些跌跌撞撞並受過一點傷後,才理解這道理。

2. 放下「對」的執念

這裡書中分享一個有趣的小故事,有一個男人去爬山,不慎滑倒跌下山邊,結果他剛好抓住一個生長在岩石上的樹枝,因此吊在山崖邊,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他的手臂越來越無力…

他開始驚慌,於是抬頭對著上空說:
「哈囉?上帝?你聽得到嗎?如果你真的存在,我真的需要你的幫忙」

過了一會兒,有一個來自天空低沈的聲音:
「我是上帝,我可以幫助你,但你必須按照我所說的話去做」

男人:
「沒問題,任何事都可以!」

上帝:
「放手」

男人思考了幾秒然後說:
「呃…這裡還有其他人可以幫助我嗎?」

一開始覺得這個故事頗詼諧,但靜下來思考了一下,突然覺得大部分人其實就跟那個吊在山崖邊的男人一樣,緊抓著一個自以為「對」的念頭不放,即使這個念頭帶來的是:「恐懼、焦慮、悲傷、孤單與無力」,但依舊不敢輕易鬆手。而常常真正傷害自己最大的,並不是不是那個念頭本身,而是自己對它的執念。

Let it go, even if it is “RIGHT”.

若要脫離這種折磨,就要試著讓它「Let go」,一直不敢鬆手,是因為一旦鬆手就要去面對「失去它」或是「承認失敗」的痛苦,但往往在鬆手後,才發現這不但是一種解脫,也是在放過自己。

3. 黑暗時,別讓自己變成一座孤島

在出家的第 17 年,作者心中突然浮現一個清晰的聲音:「時間到了,該回到俗世了」,於是他聽從心裡的聲音,結束了僧侶生活,回到瑞典,但迎面而來的,卻是現實的種種打擊:沒有工作、申請社福補助也被拒絕、生活開支需要依靠父母、身體每況愈下和失眠,因此罹患上憂鬱症,並獨自在鄉間的小木屋,度過漫長的寒冬…

有經歷那種黑暗時刻的人 ( 即使還不到憂鬱症的程度 ) ,應該都懂那當下的無力感,即使身旁周遭的人如何鼓勵你、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起來的,但自己腦海中卻是不斷的告訴自己「你可能一輩子都會這樣了,永遠好不了了」,而如果選擇相信了腦中的想法,就會變得危險,讓自己深陷在裡面,不知道會多久、會多深…

To isolate yourself like I did. It’s rarely helpful. Maybe never.

讀到這段時,我當時真的是倒抽一口氣,跟著作者體驗到那種被現實壓制到無法呼吸的感覺,心裡像住著一個巨大的黑狗,怎麼趕都趕不走,整個人快被這種黑暗給吞噬掉…後來作者才驚覺到,當處於這種情況時,千萬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座孤島,拒旁人於外、孤立自己,這樣做並不會讓事情好轉,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孤離,更可怕的是,孤離感會讓人更容易被腦中有毒的想法一點一滴的給淹沒。

一切都會過去,黑暗不會是永遠

黑暗時刻
Photo by Frander Rosales V on Unsplash

4. 多呼吸一點,少想一點

上面提到作者在回瑞典後所遭遇的黑暗時刻,至於他是如何度過那段時刻的,就是用冥想的方式去調適,冥想不是什麼宗教修行,也不是要正向思考 ( 作者甚至認為正向思考有時只是「表面」的作法,不見得真的有幫助 ),而真正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,就是:

坐下,什麼都不想,觀察並感受呼吸與身體

沒有冥想過的人,可能會想:蛤?就這樣,這麽無聊?但實際做過後,就會知道這超難!!無時無刻都會想分心,像我在冥想時,就常常在「思想神遊中」與「回到當下」之間拉扯,比如說,冥想到一半腦袋就會開始想:『等等出門要吃什麼?不知道衣服洗好了沒?昨天在公司傳的 Mail 有記得附檔嗎?腳好痠,時間還有多久?』,啊…不行…不行…回來,什麼都不能想,腦袋淨空….腦袋淨空….

Breath more, think less.

個人經驗上,如果那次的早晨冥想很少分心,過程中也比較少想東想西的話,當冥想結束後會有一種很清新的感覺,在接下來的一天,做事會比較專注,心情也會比較好,真心推薦可以試試!

5. 給未來留點空白

很多時候,都會很想掌握所有事,然而當事情充滿不確定性,無法控制它會變成怎麼樣時,這時焦慮就會從這裡開始蔓延,於是大腦就會試圖去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,用過去的記憶去拼湊出一個「可能的未來」。但人類天生傾向只會去記憶到過往那些「情緒特別強烈」的事,所以大腦中所謂的未來就只是「過去的記憶」拼湊而成的,並且更可能的去放大擔憂的片段。

What your brain tells you about the future isn’t the future.

然而大部分出現在生活驚喜的好事,都不會是從預料中而來的,也從來不。所以倒不如給未來多留點空白,不要做太多的預想,鬆開緊握的拳頭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